攤檔的文化

·  攤檔的文化

攤檔的文化  ·  攤檔的文化
攤檔源於古代的市集,擁有數千年的歷史,並隨著時代推移屢屢發展出新的形式,煥發出新的面貌,讓我們一起走進攤檔,了解攤檔的文化!

世界的攤檔文化

要說世界各地的攤檔文化,就不得不提到各地的特色市集。
在香港本土,人潮湧動、喧鬧非凡的週末市集,為港人帶來高樓大廈以外的溫暖煙火氣息,亦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形式。除了有趣的或傳統的手作和工藝品之外,港人還能在週末市集中找到各地的特產和小食,新奇有趣的產品,以及價廉物美的服飾。
「呢個週末去邊啊?」「嚟,帶你去睇市集。」對於香港的年輕人來說,吃飯、唱K、看電影這“老三樣”已經司空見慣且缺乏新意,商店貨架上的大同小異的商品也難以給他們新鮮感。於是他們另闢蹊徑,在充滿形式各異的週末市集中尋找未知或驚喜。
作為慢生活的代表的本土週末市集,在以效率為衡量指標的今天,吸引了越來越多對快餐式文化感到迷茫的人。沒有步履匆匆緊迫感,即便是漫無目的的閒逛,也能發現生活中的新意。在這個較為溫情的空間裡,人們得到的並不僅僅是新奇有趣的小物品,也得到認識興趣相同的朋友的機會,並收穫精神上的滿足。
而在日本,市集的特色在於其傳達的獨特生活美學。日本的市集一般在神社或是公園的綠色空間上舉行。人們在市集中尋找別具一格的好物的同時,還可以與設計師暢談設計理念。市集亦大多秉承著自然與環保的精神,激勵人們還原生活本質,鼓勵創意與自我表達。
在歐洲的市集形式中,最聞名的可以說是聖誕市集。精美的木屋,閃爍的彩燈,悅耳的聖誕歌聲,薑餅與香料酒的溫暖氣味,帶來各種感官的愉快體驗。聖誕市集現場還有聖誕相關和節目和演出,讓聖誕假期充滿濃濃的喜慶氛圍。

01

挖寶聖地
在歐洲的市集形式中,最聞名的可以說是聖誕市集。精美的木屋,閃爍的彩燈,悅耳的聖誕歌聲,薑餅與香料酒的溫暖氣味,帶來各種感官的愉快體驗。聖誕市集現場還有聖誕相關和節目和演出,讓聖誕假期充滿濃濃的喜慶氛圍。

02

特色美食
除了好物之外,各種特色美食也是攤檔最為吸引人的特色。遊客們可以在攤檔中買下當地美味的加工食品作為手信,在一些地方的市集,比如香港、日本,攤檔現場還有種類繁多的小食或精緻的料理,快速方便,價廉味美,深受遊客們的歡迎。

03

休閒娛樂
為了吸引遊客的注意力,不少市集都組織樂隊現場演奏。使得攤檔除了是購物和美食的好去處之外,還成為了休閒娛樂的好地方。不少人也會到市集閒逛,享受假期的美好時光。

本土攤檔的起源

本土的攤檔文化,起源於古代的市集,又稱“墟市”,大約起源於殷、周時期。《易·系辭》曰:“日中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貨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。”而在唐代之前,除了少數出產單一產品的地區或鄉村外,一般是沒有銷售單一商品的專門集市的。
而在貿易發達的宋朝,市集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。在宵禁有所放開的宋朝,市集帶來了豐富的夜生活,還有瓦舍勾栏里以夜继昼的文娱表演,以及熱鬧的算命攤子等等,形成了獨特而生動的夜市文化。此後市集文化亦一直傳承,隨著時代發展出新的形式。
到了二戰時期,大量人口湧入香港,人們對日用品的需求急劇上升,於是幾乎到處可見擺在路邊的攤檔所形成的市集,並漸漸地成為香港的生活特色。但隨著路邊攤數量的不斷增長帶來的各種問題,政府開始加強監管,隨後一些新形式的市集便應運而生,並吸收了各種外來文化的元素。
其中創意市集便是當今市集的創新形式之一。創意市集,是以文化及藝術為主題,為手作人提供交流的平台,這概念源自台灣創作人王怡穎出版的《創意市集》,書中提到倫敦的Spiralfiends’ Market及 UP Market,它們在藝術工作者進駐後形成了獨特的城市街角文化。
創意市集的商品多數是講求設計、質感和創意的手工藝品,以其原創性與獨特性打動一眾消費者,顧客可以在這裡訂製獨一無二的作品。儘管創意市集的規模不大,通常只擺放二十到八十個攤檔,商品琳瑯滿目,市集內也充滿新意,它的存在,更好地豐富了港人的精神生活。

深入攤主場主

真正的攤位,是讓我們的生活再度添上新鮮

讓我們更加認識到攤位的重要性   ————

新年的前夜,對在攤位上檔主美姊和她的夥伴們來說,既是辛勤勞作的時刻,也可以說是豐收的時刻。工作之餘,美姊認真地挑選攤位上的小物,將它們包裝成一袋,告訴她的夥伴可以試試看這樣賣。
每款選物都有它的道理,阿美姊說帆布袋要選最有人氣的樣式,百分百天然果乾可以讓人更健康,香氛片適合剛剛忙完大掃除的家,再加上手工包裝,一個福袋就這麼誕生了~
福袋中沒有華麗的驚喜,但有一份樸實和用心。每當各種精心組合的福袋得到客人的認可,美姊都能感受到一股成功的喜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