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市集漸漸成為潮流,攤主們如何脫穎而出

1010
攤攤邀資訊
0  閱讀
摘要 : “LOCOLOCO”,取名於 Local (本地) , 一個支持本地手作、藝術、創作的平台。近年來,市集風靡全港,也成了不少小商戶推廣特色商品的機會,也使得本土文化透過各具特色的商品綻放光彩。對於如何使自己的攤位更突出,LOCOLOCO的負責人Heison就分享了他的一點看法。
近年來,市集迅速成為了一種風氣。市集已經不僅僅存在於工廈這些常規的場所之中,也漸漸普及到一些商場當中,讓帶著煙火氣的潮流氣息蔓延到越來越多的大街小巷中,增添了一絲溫度。這次創意市集搞手LOCOLOCO負責人Heison,就跟大家分享一點他運營市集的看法,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。

· 著手進軍屋邨展覽場地

Heison表示,來參加市集的,大多是一群難以支付日漸高昂的商鋪租金的小商戶。他們出售的產品各具特色,不少是本地設計和生產,產品透出本土特有文化,也相當多元化,得到一眾消費者的支持。「很多人就覺得市集賣的商品有趣,各具特色,不是在一般商場就能買到的。」
近年來,市集舉辦的地點已經不僅僅限於常規的工廈和D2 Place,而屋邨商場、大型購物商場都開始見到它的身影了。市集這個概念日益普及,連TDC(貿易發展局)都感興趣。「在去年的書展期間,TDC就找了我們在同期舉行的香港運動消閒博覽,籌辦了一個大概有30個攤檔的市集;今年書展,我們會繼續合作,市集規模會比去年更大。」

· 市集漸漸增加,帶來創業機會

Heison告訴我們,未來報名參加市集成為檔主的申請數字,會持續上升。然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市集主辦方,為確保市集足夠有吸引力和特色,他們會嚴格地篩選攤檔,務求多元化,使得通常的攤檔不顯得大同小異,保證遊客的參與體驗。
「我們要求參加市集的攤主,在表格中填好品牌理念,如果有已經開網店的攤主,我們會參考他們的ig或facebook等,這點很重要,因為我們可以從這方面看得出檔主的誠意、經營目的和貨品質素,確保市集帶給消費者良好印象。」
那些具備規模的市集,至少都會有數十個攤檔,即使出售不同類型的商品,要想在眾多攤位中脫穎而出,Heison對檔主有以下建議:「攤檔的場地佈置非常重要,有特色的攤檔容易受到客人的青睞。此外,要對品牌定位清晰,例如有的攤檔主攻低購買力的客人,目的在於薄利多銷,那麼在挑選場地時,可選在屋村商場舉辦的市集。還有就是如果產品包裝始終是小品牌,未必有人認識,而且很多消費者都是憑著外表判斷產品的質量,所以客人的第一眼感覺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欲。」

· 市集預告

4月20至22日淘大商場
4月21至22日慈雲山中心
本文來源:https://www.likemagazine.com.hk/resources/articledetail.aspx?articleId=36647
【免責聲明】本平臺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,本網頁提供的資料儘供參考之用。雖然攤攤邀已盡一切努力確保網頁內容準確無誤,但不會對本網頁所載資料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失實陳述,尤其是由其他機構或網站(以超文本連結方式)提供的資料承擔任何責任。如對原作者有任何意見,請聯繫站長,我們會儘快處理。
精選攤檔

Trial and Error實驗故事|市集是連結人們與本土工藝的空間

1010
攤攤邀資訊
0  閱讀
摘要 : 手作市集,不僅僅是一個逛街和購物的地方,亦是手作人與文藝青年們在現實世界中交流的場所。然而2020年的疫情使得各行各業受到了影響。那麼,手作市集的場主和攤主們要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?場主Biran與夏競業就說出了他們的應對措施。
對於手作工藝師而言,市集,是展示作品與實體銷售的平台,也是與客人交流的空間。而對於顧客來說,就是認識本土品牌、購買獨一無二的手作、打卡照相以及散心的去處。而對於我這個Trial and Error Lab管理員來說,逛市集是我非常喜歡的活動之一,因為我可以在逛市集的過程中觀察文創界別趨勢,又能認識新品牌及新工藝,此外還可以去探訪我的實驗室伙伴(Fellow)。
可惜從今年中旬,由於疫情及各種原因,很多手作市集不得不取消。直至最近兩三個月疫情緩和,手作市集才開始回暖;手作人亦終於能夠和文藝青年們在現實世界connect。究竟手作市集的主辦方,怎樣讓客人放心遊逛?怎樣推動入場人次?第四波疫情來襲,手作市集又會不會無限延期?而身為本土文創的支持者,疫情下主辦方又會如何支持艱苦經營的手作工藝師?

· 疫情下:停辦市集大半年失收入

主業是中學教師的 Brian(文惠龍),已三年多全職和拍檔夏競業舉辦手作市集「LIFE MART」www.facebook.com/lifemarthk/ 。Brian 說,他當初被手作市集的蓬勃所吸引,「2012 至 2014 那幾年,JCCAC、工廈、九龍城書節、小店等地都舉辦了不少市集,給這城市一番新鮮、活力之感。」他加入的時候正是市集走向普及並且變得大眾化的時候:「我想為本地市集加入新元素,使得文創業界有更大發展。」他口中的新元素,包括主題市集、店鋪合作及邀請插畫師等,並且在不同地方舉行,逐漸使得「LIFE MART」被更多人熟悉。
在2019年下旬,他們經歷本地手作市集首個寒冬:「2019年6月打後,我們主動停辦市集,因當時有更重要的事要做。」而至2020年2月疫症爆發, Brian 坦言影響更大:「場地既不開放,客人也不逛市集,我們急急取消三、四個市集,然後就一直停辦。」故此今年上半年,他和不少手作工藝師一樣,僅靠著積蓄生活,「但我們更需要支付市集固定開支譬如倉存租金,真係捉襟見肘。連我工餘做的文字創作、插畫、乾花花藝作品也幾乎無人問津。」 幸運的是,入秋後,手作界別迎來一線曙光。

· 9月業界回暖,湧現新品牌新創意

自從9月中第三波疫情過後,疫症漸漸受控,「大家習慣了戴口罩、量度體溫及洗手,逛街、去市集的信心大增;於是我們重辦市集,並做好防疫措施,檔與檔之間放置屏風。」但他觀察到,人們在市集的消費模式,跟過往略略不同:「失業率高企,客人消費更加謹慎;但願意來市集的,都是支持本地工藝的有心人。」
他跟拍檔競業,從10月開始,幾乎每個週末都舉辦不同主題的「LIFE MART」市集,希望擺檔的手作工藝師都能夠「密密賺」,積殼防饑。競業亦指出,由於今年大半年沒有市集,9月打後報名參加市集的手作人踴躍多了,工藝種類也更多元化,「從前市集只集中於書法、插畫、木工、布藝、皮革等,最近報名者有六成是新品牌,也出現少見的噴漆、3D打印、Laser Cut等工藝;對客人來說,能享受這種新鮮感。」對文創界來說,亦帶來久違的新氣象。
的確,只要做好手藝,並把早前宅家鑽研的新工藝新作品,「睇準時機」放到手作市集,必定能夠為客人帶來耳目一新之感。
因此,在10月份的市集,競業就曾錄得超過一萬入場人次:「應該是大家都『餓』了很久,太想逛市集了。」 雖然檔主的營業額或許追不上疫症前,但競業和Brian都在花盡心思構想新點子,務求他們能帶旺氣氛及人流。「譬如早前大家不太開心,10月1至2日那次市集就以『負能量』為題,並舉辦『負能量運動會』、『療心空間』等創意活動,希望人們來市集不止消費,也能釋放負能量。而11月尾的《分手展覽 3.0》市集,在『分手展覽』之外,更在兩個地方同步進行,讓不同活動連貫兩邊,務求打破市集場地的限制。」競業補充。

· 手作人需要做更多嘗試

第四波疫情或將來襲,跟所有香港人一樣,他們大感無奈,但又不失盼望。Brian 說:「這一年我們已學會隨機應變。所有事情快來快去,市集取消又好、沒收入也好,都不得不接受;畢竟人命總比賺錢總要。」
競業就表示,一天未停辦市集,一天都會和手作工藝師共同進退:「我們最近就免去一些長者及NGO檔主的場地租金,也邀請學生到來觀摩及參與展覽;希望能夠為社會帶來不同的可能性,連結更多人,讓他們明白工藝的意義。」
Brian認為,因市集的意義在於交流和連結,因此如果實體市集再次取消,就暫時不考慮改為網上市集。但身為手作人,他建議即使未來沒有市集,手作品牌都要嘗試用其他方法來吸引客人,「例如在社交媒體做 Live 互動直播,同時經營好網店等。但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,客人要點點滴滴地累積。」做過教師的他,也鼓勵可多教授工作坊:「小班教學既不受限於限聚令,又可以賺點收入。」而最重要的,是要讓手作工藝的價值承傳。
或許我們更要思考的是,香港如果因種種因素停辦手作市集,意義不單在於少了一個逛街、打卡的地方;更有可能是一個城市的本土手作工藝開始走向枯竭的象徵。
資料來源: https://www.hkgoodpost.com/2020/11/23/trial-and-error-%E5%AF%A6%E9%A9%97%E6%95%85%E4%BA%8B%EF%BC%9A%E6%89%8B%E4%BD%9C%E5%B8%82%E9%9B%86%E6%90%9E%E6%89%8B%EF%BC%9A%E9%80%99%E6%98%AF%E9%80%A3%E7%B5%90%E4%BA%BA%E8%88%87%E6%9C%AC%E5%9C%9F/
【免責聲明】本平臺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,本網頁提供的資料儘供參考之用。雖然攤攤邀已盡一切努力確保網頁內容準確無誤,但不會對本網頁所載資料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失實陳述,尤其是由其他機構或網站(以超文本連結方式)提供的資料承擔任何責任。如對原作者有任何意見,請聯繫站長,我們會儘快處理。
精選攤檔

有心人自辦市集,讓創意遍地開花

1010
攤攤邀資訊
0  閱讀
摘要 : 儘管大型市集非常熱鬧,但小型市集也生機無限。更重要的是,對於無數想要起步創業的人來說,小型市集讓他們無需等待被抽中的機會,有助於他們搶佔商業先機。而有的店主讓出了自己的店鋪,供攤主們擺攤創業的機會。
在週末的下午,穿梭繁華的街道,路過喧鬧的商場,仿佛四周都是大同小異的連鎖店。然而,在不起眼的工廠大廈裡,卻有著猶如探寶勝地的創意市集。特色手作、畫作、自製天然肥皂......每個攤檔賣的是自己精心製作,又或者是從外地搜羅到的有趣的商品,並且都各具特色。

· 異地啟發 創業共贏

小市集幾乎隨處可見,有的咖啡店老闆週末不營業,專門提供場地舉辦小市集,自己在網上招募檔主,共享店舖空間。44歲的阿魚是咖啡店「過客」的老闆,他的店位就在銅鑼灣商廈內,從去年11月起,他嘗試在周日不營業,挪開餐桌、椅子,開放店舖給檔主做擺賣。
每周日,阿魚都會舉辦「天空市集」,提供15個攤位給賣物者,擺賣的如復古衣服、飾品、手工皂、二手書、手工香薰蠟燭、花作、陶瓷工藝品等等,應有盡有。
阿魚非常喜歡旅遊,去過很多地方遊玩。他曾經在西藏和摩洛哥,看到人們在跳蚤市場擺地攤,擺賣的不一定是新東西,對此覺得很有趣。因此,阿魚想將那些市集模式試驗在自己的店舖上,把店鋪分享出來,和更多人交流,了解他們的故事。而市集就以舊物和特色手工品為題,目的是想讓大家知道舊物亦有其價值,不一定要把它當作垃圾棄掉,就不如把它們放在市集上賣。
阿魚強調他收取的租金,都是低於市集平均租金,他只希望檔主能愛惜場地,珍惜擺市集的機會,而收益全部都會用作宣傳,比如印製傳單、聘請人手派傳單等。

· 小市集 大創意

眾多周知,香港租金價格很高,想要憑一門手藝,租一間舖位去做生意不是件容易事。但是,手作人依然可以在市集中實現夢想。只要有創意,再加上腳踏實地的努力,就能夠在云云市集中走出自己的道路。儘管小型市集規模小,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會更豐富,也許會成為香港人交流生活文化的新模式。
檔主Mimosa從事時尚行業,擺賣復古衣物和飾品,她的這些衣服都是她在旅行的時候搜集而來的。她參加過的市集也以小型為主。她說,大型市集的攤位很難申請到,她一直沒被抽中。她認為現在很多市集都是以手作為主,其實主題還可以更豐富和多樣化,香港市集還有不少發展空間,而台灣、日本和歐洲的二手市場和跳蚤市場經驗更豐富,值得借鑒。
盧綺婷是「夢蝶花作」的創辦人,主要業務在網店,有超過10次擺市集的經驗。她說有主題的小型市集人流量比較少,但在場的客人購買意願都比較高。她喜歡參與屋村商場的市集,那裡的客人更願意真心地交流,譬如:相互了解、分享製作過程等。
資料來源:http://ubeat.com.cuhk.edu.hk/139_creativemarket/
【免責聲明】本平臺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,本網頁提供的資料儘供參考之用。雖然攤攤邀已盡一切努力確保網頁內容準確無誤,但不會對本網頁所載資料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失實陳述,尤其是由其他機構或網站(以超文本連結方式)提供的資料承擔任何責任。如對原作者有任何意見,請聯繫站長,我們會儘快處理。
精選攤檔

當市集不如預期,他們如何克服重重難關建立事業

1010
攤攤邀資訊
0  閱讀
摘要 : 近年來,市集辦得紅紅火火,但不一定所有主辦機構都能令檔主們放心。當一群檔主販售自己用心製作的作品,卻遇上不符合預期的市集,他們難免會感到灰心,有些檔主甚至自己當起了場主。這些檔主就分享了自己經營攤檔的一些經歷。
近年來,市集的風潮興起,不同的市集舉行在不同的場地,如D2 Place、中環海濱空地、西九文化區等。本以為市集的檔主基本上都是為了賺錢,而我們卻發現,有的檔主對市集的經營樂在其中,也有檔主不隨大流,不滿場地主辦方為了賺錢而忘記市集的原意——讓人交流與散心。於是他們自行尋找場地、招攬檔主,實行「自己市集自己辦」。

· 當市集不如預期

Fion是網店「Around us」的創辦人,販售自己製作的手工肥皂。自2016起,她就參加過多個市集,她認為主辦方和檔主是唇亡齒寒的關係,要一起努力才能做到雙贏,「有時候主辦方比場地更重要」。
Fion提起她最差的一次市集經歷,卻是由具經驗豐富的主辦方舉辦。她說,雖然市集舉辦在大型商場內,但位置卻被周邊林立的店舖困住。她的攤位更是被其它攤位遮蔽,使得她的攤檔人流極少。那一次,Fion兩天只賺了一千元,令她非常失望。除了市集位置不好,主辦方的態度更令她憤怒。Fion說,那為期兩日的市集,她受到了工作人員的冷待: 「很明顯,他們都無心無力,好像只是打工!」
從此以後,除了更認真地挑選地點,Fion還會特別留意誰是主辦方。用心的主辦方令她印象深刻,她想起曾經由主辦方在炎熱的天氣下,逐一到每一檔攤檔慰問,並且派糖水,還給他們提供解暑方法。

· 檔主變身為場主

有的檔主質疑大型市集主辦單位質素參差不齊,因此他們在開攤前都有所卻步、而有的檔主甚至搖身一變,聚集一起成為場主,舉辦屬於自己的市集。
阿婆合作社由金婆和地瓜婆婆合作創辦,販售自己製作的身心靈生活百貨,用於提升心靈健康,例如:自製香皂、香薰等,今年已是第十年,她們是參加市集的常客。金婆說,以前參與過的市集質素都有好有壞,有時候感覺自己就像個「孤兒仔」,沒人理會。有時候,金婆去到市集現場,主辦方只會說:「這張桌子就是你的了,你自己去擺賣吧!」有時候她遇到沒有洗手間、空調太低,沒有零錢等情況,都沒有相應的援助。金婆認為連這些基本安排也缺失,感覺非常可惜。
金婆覺得,現在的市集太雜亂,基本上就只是為了購物。市集主辦方應該讓檔主和客人聊天、交朋友,而不是讓客人像在維園逛年宵市場般,「行完一個檔又下一個檔」。這些經歷使得金婆和地瓜婆婆萌生自己辦市集的念頭。
在2016年,金婆和地瓜婆婆就開始籌備。她們與13個響應的檔主朋友們合作舉辦「靈性快樂遊」(Eat, play and love)市集。除了有手作攤檔,還有工作坊,幫助參與者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中放鬆心靈。她們前年的市集就在觀塘巧明街的一幢工商大廈內舉行。金婆說,在工商大廈辦市集,雖然人流不多,但正因如此,環境會較輕鬆和舒服,大家可以慢慢聊天、交流。
她們最近一次的「靈性快樂遊」舉辦在上環商廈,雖然成本更高,但她們說:「辦市集主要不是為了賺錢,而是希望參與者也玩得開心」。她認識了許多檔主朋友,聽到他們的故事,覺得很有趣。比如原來送外賣,現在專職做花藝的檔主;有賣水晶石的檔主;也有賣乾花的檔主等等。
小型市集的資源比不上大型市集,因此宣傳是一大挑戰。金婆說她們現在只能靠自己、朋友和其他檔主,在社交網站上發佈市集資訊,靠口碑宣傳給更多的顧客。
資料來源:http://ubeat.com.cuhk.edu.hk/139_creativemarket/
【免責聲明】本平臺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,本網頁提供的資料儘供參考之用。雖然攤攤邀已盡一切努力確保網頁內容準確無誤,但不會對本網頁所載資料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失實陳述,尤其是由其他機構或網站(以超文本連結方式)提供的資料承擔任何責任。如對原作者有任何意見,請聯繫站長,我們會儘快處理。
精選攤檔